蓬莱旅游|长岛一日游|蓬莱一日游|蓬莱旅行社|长岛旅游| 烟台旅游|烟台一日游|威海旅游|青岛旅游长岛旅游攻略|山东蓬莱旅游|山东长岛旅游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导游天地
导游天地
景点图库
蓬莱旅游
当地特产
齐鲁风光
旅游常识
旅游动态
旅行社之家
驴友自驾游
蓬莱长岛旅游攻略
电话:0535-5601766
联系人:张经理
地址:烟台市芝罘区
西南河路178号渤海大厦10楼
⊙ 导游天地
烟台山景区最新导游词
发布人:烟台趣玩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3-04-06 点击:2268次
烟台山景区最新导游词
     旅游线路:“烟台山”刻石一美国领事馆旧址一联合教堂一东海关副税务司官邸旧址一英国领事馆的附属建筑一日本领事馆的公寓楼一日本领事馆旧址一灯塔一抗日烈士纪念碑一古栾树一旗语杆一燕台石一忠烈祠一烽火台一龙王庙一丹麦领事馆旧址——造化奇观.石帆一合璧石一连心桥一惹浪亭一冬青长廊一英国领事馆旧址一领事署路]
    烟台山位于市区北端,三面环海。最高海拔42.5米,总面积45公顷。全山绿树葱茏,楼宇点点,素以置山临海的旖旎风光闻名遐迩,为烟台八大景观之一,2003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级景区。早在康熙年间,在烟台山观到的“芝罘日出”被誉为“福山八景”之首;在山上,有以“龙王庙’、“忠烈祠’、“烽火台“为代表的民俗建筑群;又有“燕台石”、”造化奇观”,“盟情崖”等神奇景点;有文人墨客的题诗、刻石勒碑:还有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令人回味无穷,留恋忘返。同时,烟台山还是历史的见证。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英法联军逼迫清政府签定了不平等的《天津条约》,开登州为通商口岸。1861年8月22日,将通商口岸改为烟台,烟台正式开埠,成为近代山东省对外开放的第一个通商口岸,也是当时渤海沿岸最早开放的“北洋三口岸”之一。烟台开埠以后,英国率先在烟台山上建立了占地60多亩的领事馆。此后,法、美、日、德、丹麦等17国相继在烟台山及其周围建立领事馆。外国人占据了烟台山一带,形成一个西起码头,东至东炮台全长约2.5公里的外国人居住区。
    那么,这里为什么被称为烟台山呢?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以历史为依据获得的称谓。据《福山县志稿》载,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在这个小山上设立狼烟墩台,也就是烽火台。如果有敌情,则白天生烟,夜晚举火作为报警信号。后来人们便称这座小山为烟台山.另一种说法是一个动人的传说,很早以前,烟台山只是一座无名小山,山上树木葱茏,巨石参差。这里住着一位以打鱼为生的壮汉,被后人尊称为“守山神”.传说,玉皇大帝身边的侍女燕女神下凡人间,与守山神结为夫妻,并育有一双儿女。自此后,小山更加有了生机和灵气。不料,燕女神私自下凡成婚之事被玉皇大帝知晓,就派天兵缉拿燕女神。燕女神在离开小山上空时,将自己身披的斗篷从天空抛落下来,化成一形似燕身的巨石,栖落在山墩丛石之上,永远陪伴着自己的夫君和儿女.每当“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之时,成群结队的燕子,惟独对这座小山特别钟情,纷纷栖落在这块巨石之上,成为方圆百里独有的景观。为此,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吟诗作画,并刻“燕台”二字于巨石之上.“燕台石”由此而得名。这座小山,在那时就被叫做“燕台山”.这也是烟台山得名的另外一种说法了。
游览烟台山,一是看自然的山海景色,二是探寻烟台人文历史和西方近代建筑艺术。
   “烟台山”这三个雄浑有力的大字,是我国著名书法家武中奇老先生亲笔题写的。武中奇老先生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是一位热爱祖国文化事业,书艺精湛,享誉中外的书法名家。
    具有不同建筑风格的各国领事馆旧址,现在是以各类展馆的形式对公众开放.馆中展出和陈列的照片及实物,记录着当年烟台开埠前后真实的历史,另外展出的还有改革开放以来,烟台在各个领域里的发展和成就。回眸历史,可以从中真正了解烟台的过去和现在。
    美国领事馆旧址。1863年8月,美国在烟台山上设立领事馆,共两幢,东侧馆址为砖木结构,为不规则设计,显得高雅明快,西侧的领事馆官邸,为方形平台地上二层楼房,设有东南双面外连廊,四坡顶带阁楼、清水墙面、乳白色窗户,具有欧洲古典主义遗风的建筑风格。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领事馆被侵烟日军查封.现在,美国领事馆官邸旧址作为“烟台开埠陈列馆”开放,围绕烟台开埠这一特定的历史事件,分四大部分8个展室,通过200余件实物、图片等展品,生动地再现了自鸦片战争至1945年80余年中,烟台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这里浓缩了烟台近代发展的历史,是我们了解过去,以史为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两个文明建设的生动历史教材。
联合教堂旧址,是烟台开埠后英国人在烟台山上开办的一所专为外国人(特别是专为英国人和美国人)使用的基督教礼拜堂。其建筑基本突出了欧洲的建筑艺术风格,屋顶建有阁楼,其顶部立有十字架标志。
烟台东海关副税务司官邸旧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根据不平等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被迫辟登州为通商口岸。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英国驻华公使派驻登州领事马礼逊到登州、烟台考察,认为烟台港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等优于登州港,要求将开放口岸改为烟台,清政府迫于压力,遂将烟台辟为通商口岸并筹办东海关。1862年2月,登莱青道由莱州迁到烟台,道台崇芳兼任东海关监督。至此,东海关正式成立并对外行使权力。1863年,作为国家主权之一的东海关大权,落于英国人汉南之手,以后又由美国、日本等外国人掌管。直到1945年8月烟台解放,东海关才回到中国人的手中.1863年汉南上任之后,除在烟台山下海关街南段的路西6号修建了东海关税务司公署办公楼之外,还在烟台山西领事路建有外国职员公寓:19世纪末,建起了税务司官邸和副税务司官邸.
    副税务司官邸旧址,其豪华程度和建筑风格均居周围建筑之首。尤其该建筑半圆形外突部分,以及廊窗、大门、屋顶和上面阁楼的处理手法和装饰风格,使楼房更加突出了西方建筑特色的典雅之气。目前该馆展出的是国粹一一京剧艺术在烟台的辉煌成就,追溯京剧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展示京剧艺术的唱、念、坐、打绝活儿、特定的服装、道具,介绍知名人士的生平等等.大家都知道,中国有350多种地方戏曲,而京剧在它成长发展过程中,不拘一格,兼收并蓄,视野开阔,博采众长,成为最具包容性的大剧种,因而被推崇为“国粹艺术”。京剧在烟台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直到今天,听戏、学戏、唱戏仍是烟台人的时尚。无论是在剧场里、公园内,还是在社区中,到处都能看到戏迷、票友们的身影。由于烟台人酷爱京剧,多年来,涌现出了一大批京剧界知名人士。烟台的京剧名家、老艺人有:黄宝岩、王影侠、刘俊文、景惠嫒、王亚伦、吕汉舫等。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一批优秀青年京剧演员脱颖而出,有董翠娜、张萍、王小燕等。董翠娜曾赢得第1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烟台京剧界的老前辈和新一代京剧人在弘扬、发展中国京剧事业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面前的这座建筑物是当年英国领事馆的附属建筑之一.自烟台开埠后,在风景优美的烟台山及周围,相继建有17处外国领事馆。其中,以英国建馆最早,占地最多,规模最大,几乎将烟台山山麓的三分之二划为其有,由此可见当时英国人在烟台的势力和地位.现在这里被开辟为烟台的方志史料陈列馆,展示内容为从社会广泛收集上来的烟台方志史料,地方文献及地方志书等有史料价值的典籍,展览全面介绍近代烟台的历史发展。展出共分9个版块:烟台概况,建筑,街道,社会百业、反帝反封、报刊杂志、民众生活、民间艺术、民俗服饰、社会百态等.通过观看这些历史资料,能帮助我们回顾历史,缅怀过去,激发民族精神和爱国热忱,促进两个文明建设。
    日本领事馆的公寓楼及领事馆旧址。日本是烟台开埠14年后于1875年11月来烟台设立领事馆的。日本在烟台山建馆虽晚于英、法、美等国,但后来者居上,成为驻烟各领事馆的霸主。是驻烟历史最长的外事机构。直到1945年8月24日,烟台第一次解放,日本驻烟台领事馆关闭。日本领事馆区由领事馆办公楼、领事馆官邸和公寓楼三幢楼房组成,建筑面积2446平方米,170多间房屋,达2446平方米。日本领事馆及其公寓楼采用近代建筑设计风格,以简单的几何体组合手法设计制造,为砖混结构,室内分配合理,有地下室。整个建筑受欧洲新建筑运动影响,以实用为主,体现“不是依靠装饰而是以形体自身之美为美”的特点。外墙无装饰,强调建筑物的比例、墙面和窗子的关系,要求成为基本立方体的组合,区别于折中主义的建筑形式,是烟台最早的此类风格的建筑。
    现在日本领事馆公寓楼被开辟为烟台钟表博物馆.展出的是中国早期民族工业的代表——烟台钟表及其发展史。烟台制造钟表已近百年历史,自1915年民族实业家李东山在烟台成立第一家“宝时钟厂”后,我国的钟表工业发展迅速,20世纪30年代,烟台“宝时”钟厂就造出了领先于世界的月球天文钟。这种功能复杂的钟,不仅能表示时间和阳历的时,分,秒外,还能表示阴历的晦,朔、弦、望等多种功能,这在当时世界造钟行业中属于先进。作为工业与艺术结合体的钟表,它既有使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一件上乘的钟表产品,也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它不仅展示了设计者与制作者丰富的想像力和精湛的技艺,而且还饱含着本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现展出的“北极星”牌各类钟表,代表着烟台不同历史时期高水平,高质量的产品,大家看过之后会大饱眼福的。
日本领事馆旧址现已开辟为烟台中国民间艺术博物馆。
烟台山上最高、最明显的标志性建筑——烟台山灯塔.它建于1988年4月,是设在烟台港海岸山巅上的大型航标灯塔,专为进出港口的船只进行导航之用。不过它不是最早的烟台山灯塔,原烟台山灯塔是由英国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建造的,由于年久失修,照明度弱暗,不能再继续延用,20世纪80年代初被拆除,以后重新建成这座新灯塔。这座灯塔,集导航.旅游、海上交通指挥于一体。它是由清华大学设计的,塔高49.5米,共12层.底部3层采用古堡式建筑造型,内设电梯可直通11层了望台,顶端有360度转动照明灯,直射距离可达30海里.
   “抗日烈士纪念碑”。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告无条件投降,24日拂晓,烟台胜利解放。在解放烟台战斗中,共歼灭日伪军1500多人,八路军将士89人壮烈牺牲.为了纪念在解放烟台的战斗中献身的抗日英雄,烟台市人民政府根据胶东行署的指示,于1946年5月,在烟台山忠烈祠西侧修建“抗日烈士纪念碑”。碑身高8米,呈五菱柱形,由乳白色的花岗岩石块砌筑。碑的正南面为“民族英雄名垂千古”八个红色大字,背面铭刻着89位烈士的英名。1979年7月6日,此纪念碑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烟台市军民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古栾树。它已有600多年历史了。栾树也叫栾华,灯笼树,是生长于黄河及长江以南的落叶乔木,而地处北方沿海的烟台山上居然也生长着这样一颗树,实属罕见。传说,明王朝烟台山守军中有一位年轻的南方土兵,家住长江边,因思乡心切,常常面对南方,热泪滚滚,因而感动了一只迁徒的小鸟。小鸟在第二年春天从那个士兵的家乡衔来一颗栾树种子,放在烟台山兵营前不远处石丛旁泥土中,不多日,小栾树破土而出,很快长成了这棵参天大树,因此这树也叫“思乡树”。
    这个近似“未”字型的旗杆就是“旗语杆’,也称“旗语架”,是原灯塔的附属部分,是英国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修建烟台山灯塔的同时建造的,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是烟台山近代历史上重要的遗物之一。旗语杆为木质结构,杆身由上等南方杉木做成,高约20米,其作用是向进出港的船只发布旗语信号和天气变化信息的.同时,还用于重大活动,遇外国舰船和重要人物乘船来港时,则悬挂“万国旗’以示欢迎和友好。据说,1912年8月,孙中山先生接受袁世凯邀请赴北京会谈,途经烟台时,烟台山旗语杆曾彩旗高挂,以最高礼仪欢迎轮船进港。
    大家看到这块青色的巨石了吗?烟台山名称来源的第二种说法就与它有关。你看它坐西向东,像不像一只燕子栖落在丛石墩台之上呢?这就是烟台山闻名遐迩的“燕台石”。
    关于燕台石,还流传着这样一段传说:很早以前,烟台山只是一座无名小山,山上树木葱茏,巨石参差。这里住着一位以打鱼为生的壮汉,被后人尊称为“守山神”.传说,玉皇大帝身边的侍女燕女神下凡人间,与守山神结为夫妻,并育有一双儿女。自此后,小山更加有了生机和灵气。不料,燕女神私自下凡成婚之事被玉皇大帝知晓,就派天兵缉拿燕女神。燕女神在离开小山上空时,将自己身披的斗篷从天空抛落下来,化成一形似燕身的巨石,栖落在山墩丛石之上,永远陪伴着自己的夫君和儿女。
    每当“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之时”,成群结队的燕子,惟独对这座小山特别钟情,纷纷栖落在这块巨石之上,成为方圆百里独有的景观。为此,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吟诗作画,并刻“燕台”二字于巨石之上.“燕台石”由此而得名。这座小山,在那时就被叫做“燕台山”.这也是烟台山得名的另外一种说法了。
    请大家注意“燕台石”上的刻字,除了“燕台”二字之外,还有“一石岿然”四字。这四字可说是下面四句诗的注脚。诗曰“崆峒踞左,芝罘横前,俯临渤海,镇接齐燕。吁嗟群夷,蚕而食之,唯台岌岌,一石岿然。谁守此者.保有万年!”这是1896年春夏之交,外地学者林丙修等人来此登游,见山下水域外国炮舰游弋,山上布满各国领事馆,忧国忧民之情油然而生,感慨悲歌,刻诗于燕台石上。在列强共谋瓜分中国的年代里,把这样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诗篇,刻于烟台山上,表现高度的爱国主义思想,是难能可贵的。
    现在大家看到的忠烈祠,是1936年,烟台的官商士庶,在集资修复龙王庙时,将原龙王庙南院一倾倒的矮房,改建成忠烈祠。忠烈祠坐北朝南,由正殿,东西厢房和大门组成一座封闭式院落。正殿供奉的是三国名将关羽和宋朝名将岳飞的塑像,东面供奉的是关平、周仓,西面供奉的是岳飞、张宪,西厢是“忠烈千秋”陈列。关羽留给后人的遗言是:“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改其节”。岳飞留给后人的遗言是“前仆后继,还我河山”。
    这就是烟台山著名的烽火台。其实,沿海这种烽火台是很多的,这座因为与“烟台”得名有关,而被人格外重视罢了。大家知道,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马上得天下”的,所以非常重视国防建设,在全国的要冲之地遍设卫所,沿海要地自然也建立了卫、所、营、寨的防御体系。我国的海防是在明代才形成完整的纵深组合,海上有水师营巡逻,海岸有预警系统,沿海有重兵驻守,并可随时机动。烽火台就是“预警系统”的组成部分。早在明朝初年,在烟台山以南也设立奇山守御干户所。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在现在烟台山上设立“烽烟台”(用狼粪作燃料),遇有敌情,白天升烟,夜间举火,向邻台传报敌情。人们遂把烽火台称为“狼烟台”,把设狼烟台的山称为“烟台山”,烟台也由此而得名。我们现在看到的烽火台,是后来修建的,原烽火台随历史变迁已不复存在。
    烟台山上的龙王庙,虽然规模不大,但它却是烟台山上最古老的建筑了。明末天启年间,烟台连年大旱,民众为了祈雨,自发筹资在烟台山山顶修建三间草堂供奉龙王。龙王庙建成当天,普降大雨,民众认为是龙王显灵,从此,烟台山龙王庙香火不断。中间供奉龙王神位,左有风伯雨师,右有雷神电神。相传农历八月十八为四海龙王神会之日,烟台山上举行庙会,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1860年6月8日,法国侵略者3000人强行占领烟台山,并把龙王庙作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司令部。7月22日、23日,法军屯兵已达14000余人。他们分乘40多艘舰船,从烟台山下出发,伙同屯兵大连的英军,向天津、北京进犯,放火烧毁圆明园,与清政府签定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两年后烟台被迫开埠,列强瓜分了烟台,在龙王庙的周围建起了各国的领事馆。战争的破坏,外国列强的掠夺,一座规模壮观辉煌的龙王庙,如今只剩下这座殿堂。
    龙王庙的正北面是丹麦领事馆,东北面是德国领事馆,馆舍毁于火灾。
    这座风格独特的建筑,就是丹麦领事馆旧址.丹麦是北欧波罗地海和北海之间的国家,当时的国土面积仅4.3万平方公里,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宣布中立,1867年(清同治六年),在烟台设立领事机构,曾由英国驻烟台领事馆领事和沙俄驻烟台领事馆领事兼代其领事事务,是烟台开埠后在烟台设立领事机构和商贸机构较早的国家之一。丹麦领事馆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位于烟台山西领事路北端,依山傍海古树掩映,既可观海听涛,又可赏花漫步,其环境十分幽雅。又因它位于龙王庙前,被誉为“神灵”之地。整体为石结构,共三层,其中地面以上两层。建筑的突出特点,集中表现在其墙面全部采用较粗犷的类似咖啡色的花岗岩毛鼓石砌筑,衔接紧密,错落有致。屋顶为登临式平台,石包护栏,栏柱也均为石块砌筑。古城堡式外观,尤其是那厚重的墙面和无砖墙角的“洞口”式窗户,以及额式大门和起伏错落的屋顶,更显不凡,这在烟台的近代建筑中是没有的。现领事馆旧址内陈列和摆放的办公及装饰用品,是通过丹麦驻华使馆作为两国友好交往和永久纪念而专程由丹麦运抵烟台的。
    这里,是烟台山又一处著名的自然景观造化奇观—一石帆。据说是八仙过诲时留下的杰作。开始,八位仙人计划由烟台山渡海去日本。在这里做渡海准备期间,天后圣母邀请这八位仙人去福建圣母老家赴宴,为了赶时间,吕洞宾拔剑将山腰一巨石劈成两半,一半滚于水边当作船用以运送众仙南下福建,另一半就留在了半山腰。大家看,屹立在半山腰的这块巨石像不像一桅篷帆?上面还写有四个盈尺大字;“造化奇观”。下面还有清代上杭县文人丁锦堂的题诗一首;“一帆万里乘长风,壮志雄添海浪中。片石巍峨参造化,天工端不借人工’。在山下石船的船舷上也刻有清代贡士刘九标的七律诗一首,“谁将石壁劈成舟,屹立山腰海上头。纵有风涛惊不倒,虽无浆舵势能悠.难供利客奔南北,止许高人宴夏秋。却笑胶舟游楚水,问王空自动齐侯”。
    海里的一条长堤叫挡浪坝,于1915年由荷兰治港公司修建,全长792.5米,有了挡浪坝可使港湾内风平浪静,保护港内行驶船只的安全.
    大家请看,这块像佛手一样的石头就叫“合壁石”。如同情人般紧紧地融合在一起,人们也称它为“鸳鸯石”。
    这座悬挂在岩石之间的小木桥,就是烟台人常说的盟情崖桥。它是因地处烟台山“盟情崖”边而得名。说到盟情崖,还有一段神话传说。在很久以前,有—对自由恋爱的青年,因遭到父母和亲人的反对,就相约到这里一同轻生,不料遇到这悬崖峭壁将二人隔开。正在无奈之际,海潮拖着木板向二人间的悬崖漂来,在两崖之间架起了一座木桥,他们二人冲向桥心相拥相抱,盟誓今生今世永不分离,从而打消了轻生的念头:并每年双双到这里拜祭海神.盟情崖由此而得名.这座象征“连心”的吊桥,从此成了青年男女相亲相爱、锁定终身的神圣之地。
    这座供游人小憩和观横海景的凉亭叫做“惹浪亭”。惹浪亭,其建筑风格融会古今,精巧别致,屹然翘立于波浪撞击的群礁之上.远远望去,有时像游动于水中的画舫,有时像烟雾缥缈之中的空中仙阁。“惹浪亭”,顾名思义,就是招惹浪花之意.登亭可饱览近海远山的美景.波平如镜时,您可聆听大海细语,感悟人生,浪急波涌时,您又可目睹“]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荡人心怀.这里也是垂钓的好去处,令人乐不知返.
    
 这里是观“芝罘日出”最佳位置.当晨雾渐渐散去,海天轮廓逐惭分明,玫瑰色日饵,从太阳的色球层突然喷射出来,形如火焰飞腾,先是一道弧形光圈,惭见扩大,不一会,海天被染成耀眼的橘红色.顾盼之间,大海把一个火焰的光轮捧出来,这光轮轻轻地跳动着,在波涛里几经浮沉,终于带着淋淋的海水升腾起来。顿时,群山披霞,碧海耀金,一片灿烂,银鸥戏浪,别有情趣。诗人权彤范登山观日出,赋诗曰:“一望直向东,天光未白,海色先红,扶桑古镜,涌出匣中。无浪无风,满眼云雾皆扫净,饱看胜景端属齐康公”。
    盛传这里也是观看“海市蜃楼”的最佳之地.在烟台山观看海市蜃楼,被称为烟台一大奇观。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福山县志》记载:“唯烟台海市最为奇观”,这里的烟台,是指烟台山。在烟台山观海市蜃楼自古以来都“不须航海向蓬莱”。
    我们现在走的这条林荫小路,叫做“冬青长廊”。大家都知道,冬青是北方一种常见的耐寒的乔木,枝杆坚硬且生长期长,叶子一年四季呈绿色,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这条“冬青长廊“,已走过了近60年的风雨历程,经过一代代园林工人精心的修剪和维护,形成了今天独特的造型和景致,也被年轻人惬意地称为“情侣廊”。
    这座外国近代建筑,就是当年的英国领事馆。该馆1867年正式开馆。由领事馆和多处附属建筑组成领事馆区,占地总面积为5万多平方米。建筑结构多采用典型“外廊式”设计。在建筑的东、南、北三面均有外廊,面向风景观赏最佳方位,具有通风、遮阳,隔湿等特点。该建筑在双面陡坡的组合式屋顶有阁楼窗,山墙处理成英国式的暴露木结构架,室内设计有欧式壁炉,具有典型英国本土建筑风格,其异国情调极为明显。
    英国人来烟台山建领事馆时,把同时建好供行车走路的路段自称为领事署路。烟台山上领事署路分东领事路和西领事路,位于烟台山东西两侧。大家可以看到,在英国领事馆前的土墙上,现仍保留着一处当年刻着中英文领事署路标的石刻。这块“领事署路”的路标就是英国领事马里逊于1869年擅自设立的,其目的是想把烟台变成不是租界的租界。在领事署路上,荟萃了中西方的建筑文化,也见证着烟台百余年的历史。
    烟台山是一块古老的土地。也是一块英雄的土地。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它曾历尽沧桑,满目疮痍。它是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历史的重要例证。而今,这里已是旧景不再,那座座洋楼和排排青瓦四合院,已多为寻常百姓所居住。歌声、笑声和海浪声交相鸣奏,喜气祥和的气氛令人心醉。不少中外游人常来此光顾,领略烟台人的传统生活和淳朴民风。
    烟台山做为烟台的标志,将永远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真正的成为烟台市区胸前一颗璀璨的明珠。
搜索关键字: 蓬莱旅游| 长岛一日游| 蓬莱一日游| 蓬莱旅行社| 长岛旅游| 烟台旅游| 烟台一日游| 威海旅游| 青岛旅游
烟台趣玩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禁止复制
  E-mail:plwaly@163.com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西南河路178号渤海大厦10楼 鲁ICP备13005307号
旅游热线:0535-5601766